跳至主要內容

院舍輸入護理員計劃下月接受申請

疫情明顯受控 踏上復常之路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隨着社區感染情況趨緩,政府得以如期分階段調整各項限制措施,推動社會有序回復正常運作。她說,復常之路來之不易,應對疫情,政府仍未鬆懈,希望社會繼續支持抗疫工作。   以下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4月28日在網上發表的文章:   在中央的全力支援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全面提升了本地的抗疫能力,加上社會各界通力合作,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逐步受控,陽性檢測個案數字自3月初達峰後呈持續下降趨勢,復活節假期後亦無出現明顯反彈,讓特區政府可如期自4月下旬分階段調整各項限制措施,推動社會有序回復正常運作。縱然疫情回穩,為與內地通關創造條件,特區政府定當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策略,竭力以最小代價實現最大防控效果,盡量減少疫情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疫情發展   本港第五波疫情爆發至今,共錄得1,190,437宗陽性檢測個案,當中包括9,069宗死亡個案。陽性檢測個案的單日呈報數字曾在3月初一度高達70,000多宗,隨後持續下降,自3月26日起跌至四位數,自4月15日起跌至三位數,到近日錄得300至400宗。此外,各項輔助監測疫情的指標,即污水監測病毒量、圍封強檢陽性比率和社區檢測陽性比率均呈向下趨勢。   長者在這波疫情所受影響尤深。累計死亡個案的年齡中位數是86歲,超過九成個案均為65歲或以上長者。超過五成為居於院舍人士;超過九成個案有已知長期病患情況;超過七成沒有接種任何新冠疫苗。   繼續落實「三減」、「三重」、「一優先」策略   過去一個月,由我擔任主席的跨部門督導委員會暨指揮中心除繼續密切監測疫情外,亦按內地專家意見全面落實「三減三重一優先」的策略,即減少感染、減少重症、減少死亡,以及就重點人群、重點機構和重點區域採取更精準、有力及具針對性的措施,並把支援長者列為優先工作。   特區政府痛定思痛,為了加強保護長者,連同醫院管理局以至社會各界在過去數月努力不懈,用好中央支持,結合中西醫藥治療,並成立由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秘書長領導的工作小組,全面理順照顧院舍長者的防疫措施。其中在4月初投入服務、位處啟德郵輪碼頭可提供約1,200張病床的長者暫託中心,更匯集了兩所大學的中西醫學科、兩間非政府福利機構、一個私營醫療集團的醫療人員和社會福利署直接招聘的內地照顧員,全方位照顧確診長者,締造一個醫社、公私營合作的極佳例子,提升收治及救治病人的能力。   一連三日全城自我快測行動   憑藉中央在供港醫療物資的大力支持,特區政府在4月首周順利向全港270多萬個家庭派發300萬份防疫服務包,其後在4月8日至10日發起全城自我快測行動,呼籲全港市民一連三日每天善用防疫服務包內的快速抗原測試劑進行快測,並就陽性結果上報衞生防護中心的網上申報系統。特區政府感謝市民積極響應,是次行動整體上達致三個目的,即更好掌握本地感染情況、從社區揪出更多隱性傳播鏈,從而安排適切隔離和治療,以及讓市民更習慣應用快速抗原測試,加強防疫意識。   由於長者接種疫苗比率仍不理想,為加強推動長者恆常自我監察身體狀況,從而一旦感染後便可及早獲得適切治療,特區政府自4月初向所有70歲或以上長者於社區檢測中心及流動採樣站提供免費核酸檢測服務,並由4月19日起至5月底通過不同途徑(包括地區康健中心及地區康健站、長者健康中心等)向長者免費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套裝。   逐步恢復常態   隨着本地社區感染情況趨緩,特區政府如期落實我在3月21日公布的各項措施,在妥善管控風險的前提下,逐步有序恢復社會及經濟活動:   (a) 學校自4月19日起分階段恢復面授課堂。為加強保障校園衞生和師生健康,除要求校方做足防護措施外,特區政府亦在現階段要求學校全體教職員和學生須每天完成快速抗原測試,取得陰性結果才可回校;   (b)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如期在4月22日開考。為確保今年為數共約50,000名考生在安全環境下安心應考,特區政府連同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和學界加強預防措施,並把考試時間表壓縮至三星期;在要求所有考生和考務人員每天考試前進行快速抗原測試、取得陰性結果方可進入一般試場的同時,特區政府在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設立特別試場,供正接受強制檢疫及確診的考生應考;   (c) 首階段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自4月21日起落實,以回應市民和各行各業的殷切訴求。首階段包括容許餐飲處所恢復晚市堂食(另要求員工每三天進行一次快速抗原測試);重開大部分早前關閉的處所,即室內及戶外體育處所、健身中心、美容院及按摩院、公眾娛樂場所(包括電影院)、遊樂場所、遊戲機中心、活動場所及宗教處所;容許恢復不超過30人的本地遊(如所有遊客在出團當天先進行快速抗原測試,人數限制可放寬至100人);調整在公眾地方進行聚集的人數上限由兩人改為四人,並解除早前禁止涉及兩戶以上的人士在私人地方進行多戶聚集的規定;及   (d) 由4月1日起撤銷對九個國家的地區性航班熔斷機制,並在實行外防輸入措施的前提下,理順曾在任何海外地區逗留的香港居民的登機、檢疫及檢測安排;以及宣布由5月1日起容許非香港居民從海外地區入境香港,並適度調整個別航線熔斷機制。   疫苗接種的最新情況   提升疫苗接種率仍是特區政府抗疫的重要手段。雖然12歲或以上市民的第一針接種率已超過九成、第二針接種率亦將達九成,但現時接種了第一劑疫苗的3至11歲群組和70歲或以上人士的比率,分別只為六成多和七成多,遠低於其他年齡組別。特區政府會繼續重點推動一長一幼盡早接種疫苗,包括在4月26日正式開展疫苗到戶接種服務,派出外展醫護團隊上門為已登記的70歲或以上未曾接種疫苗的長者和因疾病或殘疾而行動不便的人士接種疫苗;展開新一階段院舍疫苗接種工作,務求盡快把現在的首針七成多比率推高至九成;加強為學童提供多元化、便利的疫苗接種途徑;以及嚴格推行「疫苗通行證」,即4月底要求進入相關處所人士要已接種兩劑疫苗,到5月底則提高至三劑。   其他主要防控疫情及相關措施按時序列於下表:   日期 事件 4月2日 特區政府聯同過萬名義工開始上門派發防疫服務包,並於4月7日至13日在全港各區設立89個補漏拾遺派發站 4月7日 中央派遣的第五批內地疫情防控專家到港 4月8日至10日 特區政府呼籲全港市民一連三日每天進行快速抗原測試,並於24小時內呈報陽性個案 4月8日 特區政府經參考專家建議後宣布,已接種三劑科興或復必泰疫苗的60歲或以上人士,在接種最後一劑疫苗至少三個月後,可接種第四劑疫苗 4月11日 衞生署通知使用醫健通的私家醫生可通過特設網上平台申請取得兩款新冠口服藥;截至4月26日已有超過200名醫生列入可用藥名單 4月13日 為防止病毒外溢,旅客經由陸路出入境管制站或香港國際機場離境前往內地或澳門時,須接受的額外快速核酸檢測改以鼻咽拭子收集檢測樣本(原以鼻腔和咽喉合併拭子採樣) 4月14日 已接種兩劑科興疫苗滿三個月的3至11歲兒童可接種第三劑科興疫苗 4月19日 中央援港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第一階段交接,提供約1,000個房間,涉及約2,000個床位;餘下設施其後會陸續交付,整個項目將合共提供約7,000個房間,涉及約14,000個床位 4月19日 特區政府推出「康復紀錄二維碼」供曾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人士下載,以進入「疫苗通行證」相關處所 4月19日 首批190多劑阿斯利康預防新冠抗體藥抵港,醫院管理局預計會供先天免疫力弱人士和移植病人使用 4月23日 衞生署設立新熱線電話(1830 111),連同原有的兩條熱線電話(2125 1111 和 2125 1122),解答市民查詢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事宜 支援企業回復元氣,保障員工就業   自特區政府在3月18日公布2022 保就業計劃的初步框架後,不少立法會議員和相關業界表示大力支持,但也同時提出額外訴求。在聆聽各方意見後,我在4月7日公布2022保就業計劃完善版,引入優化措施,包括:取消合資格獲取工資補貼的僱員月薪上限;容許僱主選擇以2020保就業計劃數據或2021年第四季實際聘用人數為合資格獲取工資補貼的僱員人數上限;容許受第五波疫情影響較微的行業也可申請工資補貼,但以100名員工為限(由剔除名單,修訂為受限名單);涵蓋兼職員工、臨時員工,以及有強積金戶口的自僱人士和65歲或以上僱員。隨着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在4月12日通過430億元撥款,計劃將由4月29日起接受申請。   此外,屬第六輪防疫抗疫基金下的臨時失業支援計劃,至4月12日截止申請日共收到超過470,000個申請,至今計劃已向101,000名合資格人士發放一筆過10,000元的補貼。   復常之路來之不易,社會須繼續支持抗疫工作   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爆發至今歷時四個多月,從2、3月的驚濤駭浪到4月的曙光漸露,確是一段艱辛的旅程。然而,面對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未見明顯止息,加上本港確診個案每日仍有數百宗,特區政府絕不鬆懈,市民亦不應掉以輕心,讓我們繼續用好中央支持,貫徹落實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措施,進一步穩控疫情,推動社會有序復常,確保市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確保社會大局穩定,並重振香港作為連通海內外的重要橋樑角色和樞紐地位!
https://www.news.gov.hk/chi/2022/04/20220428/20220428_130754_741.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荔枝角共享辦公空間 Finest Design Nest

租用共享工作空間低成本,租約彈性、設施齊全、工作環境舒適。由於空間採用開放式設計,各行各業人士還可以互相交流經驗,拓展人際網絡。近年荔枝角的共享工作空間越開越多,每間的規模、設施、室內設計及價錢各有不同,Finest Design Nest 就是其中一間具有特色的荔枝角共享工作空間。 共用空間   共用辦公桌   討論空間   觀景空間   休閒空間   互動交流空間   舒展空間   三人房   四人房   多功能會議室   互動會議室   物料展示區   其他設施及服務包括 :   * 影印設備區 * 接待人員 * 鄰近模型工作室 * 單車存放 * 休閒空間 * 信箱及儲物箱 * 茶點及飲品 * 互動會議室 * 物料展示區 * 無線上網   FINEST DESIGN NEST   地址 : 香港九龍荔枝角醫局西街1035-1037號匯華工廠大廈4樓C室 聯絡電話 : (852) 2741 1113 電郵 : info@finestdesignnest.com 網址 : www.finestdesignnest.com https://www.tradenet.hk/blogs/topic/finest-design-nest-03?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

香港共享工作空間 Finest Design Nest

在香港,創業者最怕租金昂貴,所以對一班初創公司、自僱人士、自由工作者及斜槓族而言,租用共享工作空間 (Co-working Space) 絕對是個減低成本的好方法。共享工作空間的好處還有很多,例如租約彈性、設施齊全、工作環境舒適。由於空間採用開放式設計,各行各業人士還可以互相交流經驗,拓展人際網絡。近年香港的共享工作空間越開越多,每間的規模、設施、室內設計及價錢各有不同,Finest Design Nest 就是其中一間具有特色的共享工作空間。   共用空間   共用辦公桌   討論空間   觀景空間   休閒空間   互動交流空間   舒展空間   三人房   四人房   多功能會議室   互動會議室   物料展示區   其他設施及服務包括 : * 影印設備區 * 接待人員 * 鄰近模型工作室 * 單車存放 * 休閒空間 * 信箱及儲物箱 * 茶點及飲品 * 互動會議室 * 物料展示區 * 無線上網 FINEST DESIGN NEST 地址 : 香港九龍荔枝角醫局西街1035-1037號匯華工廠大廈4樓C室 聯絡電話 : (852) 2741 1113 電郵 : info@finestdesignnest.com 網址 : www.finestdesignnest.com https://www.tradenet.hk/blogs/topic/finest-design-nest-01?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

學校舉辦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活動

教育局連同全港學校今日舉辦多項配合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的學生活動,推動國家安全教育。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和副局長蔡若蓮分別到聖公會聖雅各小學及英皇書院出席學校早會,與同學一起觀看升掛國旗和奏唱國歌。   楊潤雄表示,今日是國家第六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也是實施《香港國安法》後第一個國家安全日,別具意義。   他說,學校是教育的地方,應當讓學生明白,作為國民,我們既得到國家大力支持,也肩負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一起為國家和香港社會繁榮安定和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他續說,在國民教育、《憲法》和《基本法》教育的基礎之上,教育局會繼續以多重進路方式支援學校開展國家安全教育,包括發出課程文件,闡釋國家安全的重要理念,以及如何與不同科目的課程內容自然連繫、有機結合,也會提供教學示例、學與教資源、建議活動等,讓學校在課堂內外推動國家安全教育。   此外,楊潤雄說,教育局會持續為教師提供相關培訓,也會通過探訪學校、組織教師學習圈等,全方位為學校提供專業支援和建議。   根據教育局發出的通函,學校除了在早會或班主任課講解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的意義外,也可通過相關科目介紹不同領域的國家安全理念,例如國土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網絡安全、文化安全等。   學校也可舉辦以國家安全為主題的班際或級際活動,例如國情知識問答、壁報設計、海報設計和標語創作比賽等,鼓勵學生進行資料搜集、專題研習,促進自主學習。   為加強中小學生對國家安全的認識,教育局課程發展處正舉辦2021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網上問答比賽和國家安全校園壁報設計比賽。   2021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網上問答比賽於本月12日至19日期間進行,共有454所中小學報名參賽,得獎名單將於6月30日《香港國安法》頒布一周年當日公布。   國家安全校園壁報設計比賽則有114所中小學組成248支隊伍參加,他們已提交參賽成品相片或設計草圖。教育局今日公布十支入圍隊伍名單,他們將有一個月時間完成課室壁報,評審委員會成員隨後會陸續到訪有關學校進行評審,結果也於6月30日公布。   此外,今日多所學校參與「校園國安・家安・同心匯---全城師生大拼圖」活動,以笑臉照片貼紙,在校園展示板上拼貼出活動主題圖像,一起表達護國保家、共同構建更安穩美好家園的信息。 https://www.news.gov.hk/chi/2021/0